查看原文
其他

16个中医看一个病人,诊断不一致?

胡珀 中医宝典 2018-08-0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这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医的很多问题都被拿到台面上来做文章,其中,中医四诊信息判读准确性及诊断一致性上存在的问题是绕不开的。

 

有媒体是这么报道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曾经邀请龙华、曙光、岳阳三家附院的资深临床内科专家包括刘嘉湘、林钟香、何立人、蔡凎、马贵同等共16位教授,随机选取1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进行面色、舌象、脉象等四诊信息的采集和病证的诊断,结果教授之间的结果大相径庭,以脉象为例,16位教授给出了7种脉象结果:沉脉、结脉、弦脉、细脉、滑脉、数脉、无力脉。” 对于舌象、舌苔的判断也缺乏一致性。

 

有评论表示,这简直是让他们判断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给出了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

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呢?



先讲一个故事吧。江苏淮安的名中医张菊人在他的著作《菊人医话》里讲过这么一个事儿:京城张姓某贵妇,体质一直以来都很差,因为妇科带下的问题住进了某西医院,但是在疗养过程中突然患上了外感,高热很久都不退,该院认为是肺病,结果怎么都退不了热。西医院不允许中医会诊,家属只能着急,于是用亲友探病的借口,先后请了多达17名中医来会诊。

 

前15人的诊断结果和医院差不多,都是虚劳之后得的肺病,需要补。第16位是京城四大名医的萧龙友先生,结果断为实证。病人家属犹豫不决,怎么这么大的名医和前面的那些大夫诊断不同?于是不得以找了第17位的张菊人,张菊人发现患者侧卧在床上,两颧红晕,患者诉口渴、大便秘、小便黄,舌苔中间黄腻舌尖微绛,脉右侧关部洪大而数。



看完这些信息,我相信中医基础不错的大夫都会给出明确的诊断,用《伤寒论》的理论,这显然是个太阳病已转入阳明的病证,就是风寒已经入里化热化燥,由肺转入大肠了,所以是个实证;用温病派的话系说,是个外感时邪,气营兼病的实证,已经脱离了卫分。

 

书生诧异的是,张菊人给患者讲出这个诊断的时候,患者是认同的,竟然频频点头。这些内容放在今天,试问有几个患者能听明白医生到底讲了什么?要知道,书生经常在门诊给患者说,这是个“厥阴病”,没有哪个患者明白这三个字是如何写。

 

玄参/忍冬/麦冬


给出的药方也是根据实证的思路来的:玄参五钱,麦冬四钱,银花四钱,竹叶三钱,六一散三钱,石膏五钱,知母四钱,瓜蒌八钱。再用整枳实、郁金、槟榔各一钱半磨成粉后兑在汤剂里一同服下。结果一副药后大便就通了,第二服药去掉行气通便用的兑药枳实、郁金、槟榔,服后热退、黄腻苔也退下了,小便也没那么黄了。调养一周出院。

 

按理说,病案里的方证也不是很难,几乎可算作平白无奇。但奇葩的是,17个医生里,前面15连错也是低概率事件了,后面的大拿来镇场子才是提神之笔。


「京城四大名医」

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


萧龙友和张菊人何许人也?萧龙友是京城四大名医,是各种名流信任的名医;张菊人是著名的温病学家,在京城行医多年,为了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和名医萧龙友、孔伯华建立了“北京国医学院”,张菊人出任董事和教授,也是周总理最信任的四个名医之一。

 

但讲真,这样的病例真的需要17个医生来看,最后要大咖大腕出场才能做出决策吗?

 

或者,17个医生,前面15个诊断都是一致的,为什么还需要大咖大腕出场?

 

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琢磨出来了,不同的医生诊断是否一致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给出的结论是不是正确的那个。

 

或者说,诊断、药方千个、百个都能给出来,但重要的是患者吃下去的那个是正确的。


故如何才能保证医生诊断靠谱呢?


这还是要归结到医生的修为和水平上去。我们都听过身边人讲过这样的事,很多病人在乡镇甚至市级医院,看了很久都看不好,去了省级或者直辖市的大学附属医院,那里的大夫都牛得不行,前面的检查资料一概不看,重新做检查,下的诊断和以往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于是病很快就好了,即便好不了,也是明明白白得知道为什么好不了。这也是老百姓爱上大医院看病的原因,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不论中医西医都是这样。你让16个西医判断一些比较难的病例,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也不止7个。这就是医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啊,临床上医生在病房里有不同的观点非常正常,很多时候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还是要患者本人拿主意,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做医生的应该好好提升自己,而不是争一时短长。类似方舟子这种喜欢挑拨是非的渣滓爱折腾这些,就让他们争去吧。我们医学科普工作者去尽量把这些道理讲清楚就可以了。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篇头那个媒体的报道来自于中国知网里上海中医药大学发表的一篇论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下来看看,文章最后给出了几个解释,用来说明为什么那篇文章里那么多专家教授给出的诊断,经过统计后差异那么大。书生这里只以提到的脉象数据为例,临床上一个脉象往往是两个字,如脉沉细、脉弦细。都是细脉,特征略微不一样。因为统计是每个字分开统计的,所以显示出了很大差异,实际上专家的意见仍然是一致性比较高的,虽然不排除个别特征确实不一样。但某些媒体不懂,不看过程,只看一个数字就来评价中医,那么我们也就不好评价某些媒体了。

文章转载自“医界书生”微信公众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